“1+9 ”布局细节曝光,技术路线图 2.0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延续了总体技术路线图+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框架,形成了 1+9 总体布局: 总体技术路线图 节能汽车 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氢燃料电池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 汽车动力电池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 充电基础设施 汽车轻量化 汽车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
2020-10-29 | 出处: 昂扬汽车 | 责编: 王友新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延续了总体技术路线图+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框架,形成了 1+9 总体布局:
总体技术路线图
节能汽车
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氢燃料电池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
汽车动力电池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
充电基础设施
汽车轻量化
汽车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
产业总体路线图立足整体产业,从市场需求、产品应用、产业融合、产业基础四个方面 进行规划。
在市场需求方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综合考虑了我国未来政策 法规、能源、人口、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与前景,结合典型世界汽车强国汽车产业社会发 展的特征进行对标分析,研究我国汽车产业未来产销规模,乘用车平均油耗碳排放达峰等关键影响因素,预计到 2035 年我国汽车年产销规模将有较大幅度提升。
在产品应用方面,预计到 2035 年传统能源动 力乘用车将全面转化为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主流,销量占比达 50%以上。此外,各 类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在国内广泛运行,与此同时高速、快速公路城市道路的基础设施 智能化水平将满足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运行需求,我们非常强调车外智能。
在产业融合方面,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电子等多领域相互赋能,协同发展, 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汽车软件未来对汽车产业的重大影响,为指导跨产业协同衔接提出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ICT、软件深度融合统筹推进的技术路线。从汽车与能源融合方面,预计到 2035 年实现 V2G 功能在新增的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 设施的全面普及,从汽车与交通融合来看,就是汽车能源自洽,预计到 2035 年在全路工况 条件下实现低成本且高可靠可规模化快速部署的商用无人驾驶功能,从汽车与信息通信融 合来看,自 2035 年实现 V2X 技术,支撑高度自动驾驶级别以上的汽车商业化运用,提高高精度地图数据的精度达到近厘米级。
在产业技术方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提出了到 2035 年实现产业链完 全自主可控,产业完成智能化转型、产业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形成有利于低碳化、信息化、 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并且建立综合性、立体化的人才体系。
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
1.节能汽车:提出了 2025、2030、2035 三个阶段,乘用车含新能源汽车的新车平均油 耗分别要达到百公里 4.6、3.2 和 2.0 升。传统能源乘用车不含新能源汽车的新车平均油耗分 别达到百公里 5.6、4.8 和 4.0 升,对商用汽车预计在 2035 年载货汽车油耗较 2010 年水平 要下降 15%—20%,客车油耗较 2019 年平均油耗要降低 20%—25%。
2.新能源汽车:依然坚持纯电驱动发展战略。至 2035 年,传统能源动力乘用车将全面 转化为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主流,销量占比达 50%以上,其中纯电动汽车将占新能 源汽车的 95%以上,实现纯电驱动技术在家庭用车、公共用车、出租车、租赁服务用车以及 短途商用车等领域的全面推广。
3.燃料电池汽车:将燃料电池商用车作为氢能燃料电池行业的突破口,并把客车和城市 物流车作为切入领域,重点在可再生能源制氢、工业富产氢丰富的地区推广大中型客车物流 车并逐步推广至载重量更大长途运行的中重型卡车、牵引车和港口物流车以及部分乘用车领域。未来 2030 年到 2035 年实现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的应用,燃料电池汽车保 有量可达到 100 万辆左右,同时未来也想从电堆基础材料、控制技术、储氢技术等方面实现 根本的技术突破。
4.智能网联:因为智能网联汽车涉及汽车、信息、通信、交通等多个领域,其技术架构 较为复杂,为了给行业形成更加清晰的技术路线指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 深化完善了“三横两纵”的技术架构,涵盖了车辆关键技术、信息交互关键技术和基础支撑关 键技术的“三横”,以及车载平台和基础设施的“两纵”。对智能网联汽车预计到 2025 年高度自动驾驶的汽车将切入市场,到 2030 年预计实现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广泛应用, 以及在部分城市道路情况下的特别是智慧城市场景下的规模化应用,到 2035 年高度自动驾 驶和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将具备与其他交通参与物和其他车辆的混合运行,两者之间的网联协同决策和控制能力将得到较大规模的提升,各类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车辆能 够在中国广泛应用。
5.动力电池:由于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应用领域和细分市场的逐步清晰,对应的 车型产品特征比较显著,涵盖了纯电动、插电式和混合动力三大车型,基于以上这些考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动力与电池领域涵盖了能量型、能量功率兼固型和功率型三大技术方向,以乘用车和商用车为两大应用领域,抓住普及型、商用型、高端型三类应用场景,按照应用场景细分,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架构设计和研究方面实现从单体、系统集成、新体系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制造技术及关键装备测试评价、梯 次利用以及回收利用等产业链全链条覆盖,预计到 203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总 体基于国际领先,并形成完整、自主、可控的动力电池产业链。
6.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未来将从纯电驱动总成、插电式基电耦合总成、商用车动力 总成、轮毂轮边电机总成为重点,以基础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国产化为支撑,重点提升我国电 驱动总成集成度与性能水平,预计 203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品总体达到国际先 进水平。其中乘用车电机比功率达到 7.0kW/kg,乘用车电机控制气功率达到 70kW/L,纯电 驱动系统比功率达到 3.0kW/kg。
7.充电基础设施:以构建快充普遍覆盖,快充换电网络化部署来满足不同充电需求的 立体充电体系为目标,预计到 2035 年将建成慢充桩接口达到 1.5 亿端以上,含自有桩及 公用桩。公共快充端口含专用车辆域达到 146 万端,支撑 1.5 亿辆以上的车辆充电运行,
同时实现城市出租车、网约车共享换电模式的大规模应用。
8.汽车轻量化技术:近期以完善高强度钢应用为体系重点,中期以形成轻质合金应用体 系为方向,远期形成多材料混合应用体系为目标,不同于传统技术路线把整车整备质量和轻 载材料应用作为衡量标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引入了新概念,即整车轻 量化系数、载质量利用系数、挂牵比等作用衡量整车轻量化水平的依据。到 2035 年预计燃 油乘用车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 25%,纯电动乘用车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 35%。
9.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面向汽车制造通用化、自适应化、透明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方 向,到 2035 年预计关键工序智能化率达到 0%以上,设备 OEE 接口综合效率比 2020 年提 高 10%,劳动生产率比 2020 年提高 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