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迎秋:说说北京汽车的“代表性”
岁末年初,大家都在评论各个车企的表现。有人说到了北汽,认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言外之意,北汽值得一说。这有点令人意外,过去的一年,相较新势力车企、华为等活跃在舞台中央的企业,北汽好像没怎么被人关注。
2024-01-18 | 出处: 吴迎秋 | 责编: 任毅
岁末年初,大家都在评论各个车企的表现。有人说到了北汽,认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言外之意,北汽值得一说。这有点令人意外,过去的一年,相较新势力车企、华为等活跃在舞台中央的企业,北汽好像没怎么被人关注。
说北汽是有代表性的企业,它“代表”了什么?我想首先还是要从国有车企这个身份上去找。必须要注意,国有车企今天依然是汽车行业的主力军。它们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表现。这些年来,舆论场对国有车企是有看法的。这跟如今大家共识国企需要改革创新的判断是一致的。国企改革的话题过往说了很多了,似乎说出了一些现象和思考,却又总觉得说不在点子上。北汽这两年的努力和变化也在朝着解决问题的路上走。过去的一年北汽又比上一年好了不少,这是事实。他们自己也觉得付出的努力是有回报的。这几年,北汽也基本上是这样走过来的。在我看来,北汽的变化和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一定有人不这么看。北汽的盘子太大了,说好说坏都容易以偏概全。这说明了评价一个国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更全面地看国有车企的改革。这可能是有人认为说北汽有“代表性”的一个原因吧。
还是要回到“变化”二字上看。看一个国有企业好坏,先要看它是否在“变”,毕竟,它从出生起就是被“安排”好的,今天一切问题的根源还要从这个特征上去找。反正现在不变肯定不行了。如果变了还能产生好的结果,不论结果大小,这一定是好的。过去一年,“北京汽车”这个版块的变化就不小,而且还产生了好的效果。2023年上海车展,北汽发布全新的“北京汽车”品牌,将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品牌“混乱”状况进行了一次清晰的梳理。有了北京牌,不仅将越野车、乘用车、新能源车、字母北京标从过去的“一锅浆子”理出个头绪来了,外界评价这一次北汽有了“灵魂”和核心了。过去一年,北京牌卖了16万辆,应该是这个变化带来的。五指分开,变成了收拢成拳,北汽出拳的力度和速度自然就有了。2023年,给汽车媒体的感觉,北京汽车版块活动特别多,效果也比过去好很多。这样的例子不少,内部人也说,这种变化带给团队的改变是员工干劲起来了。用“变化”的眼光看发展,可以让我们对国有车企认识更“客观”。这样的“客观”在当下非常重要。
有人说国企的改革在于“破”,也有人说国企改革应该立足于“变”。这应该是说北汽话题“代表性”的另一个意思。在我看来,北汽这些年的总体工作思路偏向后者。这跟国企的特点和北汽的实际有关。船大难调头,调头需谨慎是一个原因,把握机会,踏准节奏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人对国有车企缺乏信心,在于他们看到的总是“慢半拍”。其实这说明了两方面:一方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另一方面尝试变化却找不好节奏,变了之后没有好的结果。前些年的北汽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相信现在的国企都知道不变肯定不行的道理。但变了之后接下来怎么变,并且行业本身也在变,企业的变化还得跟上行业的变化,这可能是国企接下来通过“变”分出高下的一个转折点。企业不仅要自己跟自己比,更要跟外界比。这可能不是靠一个“破”和一个“变”就能说明得了的事。
国有企业也是企业。企业就得按市场规律办事,它是有商业逻辑的,用最小的成本卖最多的车赚最大的钱,这是终极目标和道理。该做的要大胆去做,该说的、该发声的,要大声说出来。这方面,北汽过去是做得不够的。但去年他们在这方面变化不小。这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有人说,2023 年北京汽车开始能说得清楚,干得明白了。到处都能看到北京汽车的广告,听到他们的吆喝声了。这是他们找到“变”的感觉了。希望他们能坚持这样的感觉,并且还可以找到更多、更新的“变”的感觉。
再说回到北汽的“代表性”,还是那句话,国企改革中“变”是必须的,但“变”也是很难的,要不停地“变”,跟上行业市场的“变”,最终还要从根本上“变”。只有这样,北汽这样的国企才有希望。